2)第334章 大才子的大愿望_我是王富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扭头,对朱厚熜道:“陛下,臣,臣想恳请陛下降旨,能够广设蒙学,教化天下学子,若是能人人读书,臣就算摔死,也心甘情愿了。”

  朱厚熜何等敏锐,怎么听不出来,唐寅的伤就跟兴学有关系,到底是怎么回事,这让他殊为好奇。

  “兴学的事情朕肯定会不遗余力,你来说说,到底难在哪里?”

  事到如今,唐寅也不好吞吞吐吐,能面对面,跟皇帝仔细谈这件事情,对他来说,绝对是求之不得的事情。

  或许这辈子就有这么一次机会了,不说痛快了,还要带着遗憾进棺材吗?

  前面提到过,唐寅在外城住了很久,也观察了很久。

  后来他更是组织一批流民,去火药厂当工人。

  自从有了稳定收入,这些流民才彻底安居下来。

  而安定之后的百姓,首先的需求就是上学,送自己的孩子读书!

  这也是王岳在城外大力推动学堂的原因所在。

  百姓们追求的东西真的很简单…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,那是乱世才能说的。太平年景,大家想的无非是过得更好一点,说白了,就是阶层跃升。

  中华大地,从来不是顽固不化,一成不变的蛮夷之地。

  从招贤纳士,到唯才是举,再着落到科举取士上面,一条向上的路,始终打开着,区别不过是宽窄而已,却从来不用寄希望来世。

  安稳下来的流民,手里有了一点点积累,就迫不及待想要送孩子上学读书……要说他们希望孩子考进士,当大官,光宗耀祖,改换门庭……说实话,想的人还真不多。

  但是在修建外城的过程中,他们已经发现了,那些读过一点书,哪怕只是认识一点字,能稍微写写算算的人,他们也能比普通人多赚许多。

  而且飞速发展的商业,更是需要太多的人才。

  有人甚至主动找上了那些心学大佬,想要跟他们商量,将一些不那么优秀,不是那么热衷科举的学生匀给他们。

  为了得到人才,他们都愿意出大价钱。

  激动人心的收入摆在面前,谁能不眼红心动……家里的人争先恐后,将孩子送去学堂。

  唐寅靠着自己的名望,联络了不少朋友,请他们过来,充当老师,帮着兴学。

  开端非常美好,唐寅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多,因此就把目光投向了京城之外,投向了那些村镇。

  可唐寅很快发现,在乡村推行教化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有些村镇,推行很顺利,可有些村镇,竟然不是这样。

  比如说,刚刚还答应让孩子上学,可转过天,就反悔了。

  难道谈孩子读书还不好吗?

  唐寅怀着极大地疑惑,亲自去下面走访,渐渐的,他终于了解了内情。

  在乡村,老百姓遇到事情,更愿意请教家族长者,尤其是那些年高有德的族老,让他们给拿主意。

  毕竟上学读书,改换门庭的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ingdian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